词典

熟睡的意思

shú shuì

熟睡

2025年6月16日 00:40修改

拼音shú shuì

1.熟睡常用意思: 熟:深度的。睡得很沉、很香。

词性动词
近义词 沉睡 , 酣睡 , 甜睡 , 熟寝 , 熟寐
反义词 失眠

例句 1.他等父母熟睡后,轻手轻脚地溜出了家门。
2.辛劳了一天的建筑工人已经呼呼熟睡了。

熟睡引证解释

1. 酣睡。

1. 众僧上座不能坐禅,不解戒律,饱食熟睡,但能论说无益之语。 《法苑珠林》卷一一一
2. 虚窗熟睡谁惊觉,野碓无人夜自舂。 宋 《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》诗 陆游
3. 她不断地在屏风外面唤我,我装着熟睡的样子,不答她。 《春天里的秋天》三 巴金


熟睡是什么意思

拼音:shú shuì

词性:动词

解释:形容人睡得非常深沉,不容易被外界声音或干扰惊醒。

例句:昨晚他太累了,一躺下就熟睡到天亮。

近义词:沉睡、酣睡

反义词:浅睡、失眠

1. 熟睡的定义是什么?

熟睡是指睡眠的深度阶段,通常指非快速眼动睡眠(NREM)的第三阶段(慢波睡眠),此时脑电波呈现高振幅的慢波(δ波),身体完全放松,呼吸和心率降至最低水平,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显著降低,极难被唤醒。这一阶段对体力恢复、免疫功能和记忆巩固至关重要。

2.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熟睡状态?

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熟睡状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常见方法:

  1. 观察呼吸:熟睡时呼吸通常缓慢、均匀且有规律。

  2. 身体反应:轻微触碰或小声呼唤没有反应。

  3. 眼球状态:熟睡时眼球几乎不动(不同于浅睡时的快速眼动)。

  4. 肌肉放松:四肢完全放松,无明显肌肉紧张。

  5. 规律翻身间隔:熟睡阶段通常保持一个姿势较长时间(约20-30分钟以上)。

专业情况下可使用睡眠监测设备检测脑电波、心率等生理指标来准确判断睡眠阶段。

3. 熟睡对身体有哪些益处?

熟睡对身体有多方面的益处,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

  1. 修复身体机能:深度睡眠时,身体会加速组织修复、肌肉生长和蛋白质合成,有助于恢复体力。

  2. 增强免疫力:充足的睡眠能提升免疫系统功能,帮助身体抵抗病毒和细菌的侵袭。

  3. 促进大脑健康:熟睡有助于巩固记忆、清除大脑代谢废物(如β-淀粉样蛋白),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。

  4. 调节情绪:睡眠不足易导致焦虑或抑郁,而深度睡眠能稳定情绪,改善心理健康。

  5. 维持代谢平衡:有助于调节血糖和食欲激素(如瘦素和饥饿素),降低肥胖和糖尿病风险。

  6. 保护心血管:降低血压和炎症水平,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概率。

  7. 提升认知功能:提高专注力、创造力和决策能力。

成年人建议每晚保持7-9小时高质量睡眠,以获得这些健康效益。

4. 哪些因素会影响熟睡的质量?

影响熟睡质量的因素包括:环境噪音、光照、室温、床垫舒适度、睡前饮食(如咖啡因或酒精摄入)、心理压力、作息不规律、电子设备使用、疾病或药物副作用等。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熟睡质量。

5. 如何改善熟睡的质量?

改善熟睡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  1. 规律作息: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,帮助调节生物钟。

  2. 睡前放松:睡前1-2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,可以尝试阅读、冥想或听轻音乐。

  3. 优化睡眠环境:保持卧室安静、黑暗且温度适宜(通常18-22°C最佳),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。

  4. 饮食调整:晚餐避免过饱或空腹,少摄入咖啡因和酒精,睡前可喝温牛奶或草本茶。

  5. 适度运动:白天进行适量锻炼(如散步、瑜伽),但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。

  6. 减少压力:通过写日记、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焦虑,避免睡前思考复杂问题。

  7. 限制午睡:白天小睡不超过30分钟,避免傍晚后补觉。

若长期失眠或睡眠问题严重,建议咨询医生排除潜在健康问题。

6. 熟睡与浅睡有哪些区别?

熟睡和浅睡是睡眠的两个不同阶段,主要区别如下:

  1. 脑电波活动

  2. 浅睡(非REM睡眠第1、2阶段):脑电波较活跃,容易受外界干扰醒来。

  3. 熟睡(非REM睡眠第3阶段,即慢波睡眠):脑电波缓慢且深沉,较难被唤醒。

  4. 身体恢复作用

  5. 浅睡:主要帮助身体放松,但修复作用较弱。

  6. 熟睡:对体力恢复、免疫系统增强和记忆巩固更关键。

  7. 易醒程度

  8. 浅睡时容易被声音或轻微动静吵醒。

  9. 熟睡时不易醒来,若被强制唤醒会感觉昏沉。

  10. 梦境

  11. 浅睡可能伴随短暂、简单的梦境片段。

  12. 熟睡阶段通常无梦,而快速眼动睡眠(REM,与熟睡不同阶段)会出现生动梦境。

健康的睡眠需要交替经历浅睡、熟睡和REM睡眠,其中熟睡对恢复精力尤为重要。

7. 熟睡阶段的脑电波特征是什么?

熟睡阶段(通常指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三阶段,即慢波睡眠或深度睡眠)的脑电波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振幅、低频率的δ波(0.5-4 Hz)。这些慢波反映了大脑皮层的同步化活动,是深度睡眠的标志。此外,可能伴有少量θ波(4-7 Hz),但几乎不出现快速的眼动或高频脑电活动。这一阶段对体力恢复和记忆巩固至关重要。

8. 熟睡不足会对健康产生哪些影响?

长期睡眠不足会对健康产生多方面负面影响,主要包括:

  1. 认知功能下降: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反应迟钝、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减弱。

  2. 情绪问题:易怒、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障碍风险增加。

  3. 免疫系统受损:抵抗力下降,更容易感冒和感染疾病。

  4. 心血管风险:高血压、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增高。

  5. 代谢紊乱:增加肥胖、2型糖尿病风险,影响胰岛素敏感性。

  6. 皮肤问题:加速皮肤老化,出现黑眼圈、皱纹增多。

  7. 激素失调:影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正常分泌。

  8. 长期健康影响:研究表明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。

成年人通常需要每晚7-9小时的优质睡眠来维持健康。

9. 熟睡与梦境的关系是什么?

熟睡通常指深度睡眠阶段(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三阶段),此时大脑活动显著降低,身体进入充分休息状态,梦境较少或不易被记住。而梦境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(REM睡眠)阶段,此时脑电波接近清醒状态,眼球快速转动,梦境内容生动。两者的关系是:熟睡为身体修复提供基础,而梦境则与记忆整合、情绪调节相关,两者交替构成完整的睡眠周期(每晚约4-6个周期)。

10. 不同年龄段的人熟睡时间有何差异?

不同年龄段的人熟睡时间存在明显差异,主要与生理需求和睡眠结构的变化有关:

  1. 婴儿(0-1岁):每天需要14-17小时睡眠,其中约50%为深度睡眠(熟睡),是比例最高的阶段。

  2. 幼儿(1-5岁):每天睡11-14小时,熟睡时间占40%左右,夜间睡眠逐渐稳定。

  3. 学龄儿童(6-13岁):每天9-11小时睡眠,熟睡比例约30%,但睡眠质量通常较高。

  4. 青少年(14-17岁):每天需8-10小时,熟睡比例25-30%,但生物钟延迟常导致入睡困难。

  5. 成年人(18-64岁):每天7-9小时,熟睡约占20-25%,随年龄增长深度睡眠逐渐减少。

  6. 老年人(65岁以上):每天7-8小时,熟睡可能降至15%以下,睡眠更碎片化。

熟睡时间减少主要与年龄相关的睡眠结构变化(如REM睡眠减少)、激素水平变化(如褪黑素减少)以及健康因素有关。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