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11日 14:52修改
例句
1.她的姿容清丽秀气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2.她生得明眸皓齿,姿容出众,让人难以移开目光。
1. 外貌;仪容。
引
1. 姿容美好,孙权爱敬之。
《三国志·吴志·刘繇传》
2. 潘岳妙有姿容,好神情。
南朝 宋
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
刘义庆
3. 自别来,无忆不至于襟怀,无想不至于姿容,愿一促膝,惄如也。
唐
《有所恨二章序》
欧阳詹
4. 此人姿容俊伟,器宇轩昂,毕竟是个大富大贵之人。
清
《玉搔头·缔盟》
李渔
5. 她光洁的肤色,美丽的姿容,哀愁的眼睛,多么动人。
《牡丹》四
徐迟
拼音:zī róng
词性:名词
解释:指人的外貌、容貌,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是否美丽或端庄。
例句:她的姿容秀丽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近义词:容貌、相貌
反义词:无
姿容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外貌、容貌或仪态,尤其是那些令人赏心悦目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外在特征。它不仅仅包括五官的美丽,还可能涵盖整体的气质、举止和风度。姿容常常与个人的自信、修养和健康状况相关联。
姿容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:
细腻生动:作家通过细致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,如五官、肤色、身形等,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形象。
象征意义:姿容往往不仅仅是外貌的描绘,还可能象征人物的性格、命运或社会地位。例如,美丽的外貌可能暗示善良或高贵,而丑陋的外貌可能暗示邪恶或卑微。
情感表达:姿容的描写常常与情感相结合,通过外貌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。例如,脸色苍白可能表示恐惧或悲伤,而红润的脸色可能表示健康或喜悦。
文化背景:不同文化对姿容的审美标准不同,文学作品中的姿容描写往往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。
对比与衬托:作家有时会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姿容来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,或者通过衬托来增强某种情感或主题。
这些特点使得姿容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是对外貌的简单描述,更是塑造人物形象、传达情感和主题的重要手段。
古代对姿容的审美标准因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,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:
面部特征:古代通常认为面容清秀、五官端正为美。如女子以眉如新月、眼如秋水、鼻如悬胆、唇如点朱为美;男子则注重剑眉星目、鼻梁挺直、轮廓分明。
肤色:古代普遍崇尚白皙的肤色,认为“一白遮百丑”,尤其是女性,白皙的皮肤被视为高贵和美丽的象征。
身材:古代对身材的审美标准因时代而异。例如,唐代以丰腴为美,认为体态丰满的女子更具魅力;而宋代则趋向于瘦削,以纤细为美。
发型与装饰:发型和装饰也是古代审美的重要部分。女子常以梳妆精致的发髻、佩戴簪花为美,男子则注重发冠的整洁与庄重。
气质与仪态:古代审美不仅注重外在容貌,还强调内在气质与仪态。女子以温柔娴静、举止优雅为美,男子则以刚毅果敢、风度翩翩为美。
服饰:服饰的色彩、款式和搭配也是审美的重要标准。古代贵族和文人常以华丽的服饰来彰显身份和品味。
这些审美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有所变化,但总体上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美的追求和价值观。
姿容通常指的是外在的容貌和体态,而气质则是指一个人内在的修养、个性和精神面貌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感觉。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,但并不完全等同。
相辅相成:良好的姿容可以增强气质的表现,比如整洁的外貌和得体的穿着能为气质加分。反之,优雅的气质也能提升一个人的外在吸引力,使姿容更加出众。
内在与外在的结合:气质更多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个性,而姿容则更多地体现在外在形象上。气质可以通过长期的学习、修养和阅历积累而成,而姿容则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天生的条件和外在的修饰。
长期影响:气质往往比姿容更具持久性。随着时间推移,姿容可能会发生变化,但一个人的气质却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成熟和深厚。
简而言之,姿容是外在的、表面的,而气质是内在的、深层的。两者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整体形象,但气质往往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魅力。
通过装扮提升个人姿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选择适合的服装:根据体型、肤色和个人风格选择合适的服装,突出优点,掩盖不足。
注重色彩搭配:选择适合自己肤色的颜色,避免过于花哨或不协调的搭配。
注重细节:通过配饰如项链、手表、围巾等增加整体造型的精致感。
保持整洁:确保衣物干净、整洁,鞋子擦亮,头发梳理整齐。
合适的妆容:根据场合和个人特点,选择适当的妆容,突出面部优点。
自信姿态:保持良好的姿态和自信的表情,能够显著提升整体形象。
通过这些细节的调整和注意,可以有效提升个人的姿容和气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