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26日 17:01修改
例句
1.深夜的校园里没有了白天的喧嚣,异常寥寂。
2.冬日的夜晚,街道上行人稀少,显得格外寥寂。
1. 寂静无声。
引
1. 汉陵秦苑遥苍苍,陈根腐叶秋萤光。夜空寥寂金气静,千门九陌飞悠扬。
唐
《秋萤引》
刘禹锡
2. 故至治之世,则日星清明,各用其行。及夫政化荡隳,虐戕下民,刑罚炽张,颂声寥寂。
宋
《符瑞》
苏舜钦
3. 今夜绣阁无人,好是春宵寥寂,便可达曙一饮。
明
《紫箫记·换马》
汤显祖
4. 夜未央,人声寥寂,深春底寒雨,雾一般纤细的落着。
《别》
柔石
2. 冷落;寂寞。
引
1. 入我明,仅传张腊遢、冷子敬、尹蓬头三数公,一何寥寂也。
明
《客座赘语·尹山人》
顾起元
2. 是夕,维舟于野渡残阳之下,时凉秋九月矣,山川寥寂,举目苍凉。
《断鸿零雁记》第二六章
苏曼殊
3. 出版界仍寥寂。
《书信集·致崔真吾》
鲁迅
4. 我所以一刻也不敢闭眼,我翻来复去,又感觉着无限的孤独之苦,我又盼不得早到天明,好破破我深心中不可言喻的寥寂。
《女神·湘累》
郭沫若
拼音:liáo jì
词性:形容词
解释:形容环境或气氛非常安静,缺乏生气,给人一种孤独、冷清的感觉。
例句:夜晚的山村显得格外寥寂,只有偶尔传来几声犬吠。
近义词:寂静、冷清
反义词:热闹、繁华
寥寂通常指一种孤独、冷清或空虚的状态,常用来形容环境或心情上的寂寞与冷落。它可以指外界环境的安静与无人,也可以指内心感到的孤独与失落。
寥寂在文学作品中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:
孤独的场景描写:作者通过描绘空旷、寂静的环境,如荒凉的沙漠、无人的街道或空旷的房间,来传达人物的寥寂感。
内心独白: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心理描写,展现他们的孤独和空虚。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状态。
人物关系: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疏远、冷漠或无法沟通的关系,来表现主人公的寥寂感。例如,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或朋友之间的误解。
象征与隐喻:使用象征性的物品或事件来暗示寥寂。例如,孤零零的树、凋零的花朵或失去联系的通信工具,都可以象征人物的孤独。
时间感:通过描写时间的流逝或停滞,来表现人物的寥寂感。例如,漫长的夜晚、无尽的等待或重复的日常,都能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沉重和人物的孤独。
语言风格:使用简洁、冷峻的语言风格,或反复使用某些词语和句式,来传达寥寂的情感氛围。
通过这些手法,文学作品能够深刻而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寥寂感,使读者产生共鸣。
寥寂和孤独虽然都涉及一种独处的状态,但它们在情感和内涵上有所不同。
寥寂通常指的是一种外在的、暂时的空虚或冷清感,可能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安静或缺乏人际互动。它更多是一种客观状态,不一定伴随强烈的情感波动。
孤独则更多是一种内在的、持续的情感体验,通常伴随着一种与他人隔绝或不被理解的感觉。孤独可能是主观的,即使身处人群中,也可能感到孤独。
简而言之,寥寂是环境的冷清,而孤独是内心的孤立感。
寥寂对个人的心理影响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情绪低落:长期感到寥寂可能导致情绪低落,甚至引发抑郁症。
焦虑增加:寥寂感可能使人感到不安和焦虑,尤其是在社交场合中。
自我价值感下降:长时间的寥寂可能让人感到被忽视或不被需要,从而降低自我价值感。
社交能力减弱:长期缺乏社交互动可能导致社交能力退化,使人更难与他人建立联系。
孤独感加剧:寥寂可能加剧孤独感,使人感到与周围环境脱节。
心理健康问题:长期寥寂可能增加患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,如抑郁症、焦虑症等。
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寥寂,如寻求社交支持、参与社交活动或寻求专业帮助。
应对和缓解寥寂感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:
与他人建立联系:主动与朋友、家人或同事保持联系,分享你的感受和经历。社交互动可以有效减少孤独感。
参与社交活动:加入兴趣小组、社区活动或志愿者组织,结识新朋友,拓展社交圈。
培养兴趣爱好:找一些你感兴趣的活动,如阅读、绘画、运动或学习新技能,这不仅能充实时间,还能带来成就感。
自我反思和接纳:有时孤独感可能源于内心的不满足或自我否定。通过自我反思,接纳自己的情绪,并寻找内在的平静。
寻求专业帮助:如果孤独感持续且影响生活,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,专业人士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指导和支持。
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:规律作息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提升整体情绪和心理健康。
通过以上方法,你可以逐步缓解寥寂感,找到内心的平衡和满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