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典

抗战的意思

kàng zhàn

抗战

2025年3月16日 17:01修改

拼音kàng zhàn

1.抗战常用意思: 国家、民族为了求生存而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。

词性动词
近义词 反抗 , 斗争 , 战斗

例句 1.中国人民奋起抗战,保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。

2.抗战常用意思: 特指我国1937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。

词性名词
近义词

抗战引证解释

1. 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。在中国,特指从1937年到1945年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。

1. 民族必需生存,抗战必需胜利。 《可怕的冷静》 闻一多
2. 抗战连年秋复秋,今秋且喜稻如油。 《和董必武同志》 朱德

2. 抗击;战斗。

1. 至于文人,则不但要以热烈的憎,向“异己”者进攻,还得以热烈的憎,向“死的说教者”抗战。 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七论“文人相轻”——两伤》 鲁迅


抗战是什么意思

拼音:kàng zhàn

词性:动词/名词

解释: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战争或斗争。特指中国在1937年至1945年间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。

例句:在抗战期间,许多英雄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献出了生命。

近义词:抵抗、斗争

反义词:投降、屈服

1. 抗战的定义是什么?

抗战,全称为抗日战争,通常指1937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全面战争。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、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伟大斗争,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2. 抗战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?

抗战的主要历史背景是日本在20世纪初逐步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扩张。1931年,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,占领中国东北,并建立伪满洲国。随后,日本继续向华北地区渗透,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抗。1937年,卢沟桥事变爆发,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。中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联合起来,共同对抗日本的侵略,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战局面。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,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,中国取得最终胜利。

3. 抗战期间的主要战役有哪些?

抗战期间的主要战役包括:

  1. 淞沪会战(1937年8月-11月):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展开的大规模会战,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。

  2. 南京保卫战(1937年12月):中国军队在南京与日军激战,最终南京失守,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。

  3. 台儿庄战役(1938年3月-4月):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取得重大胜利,挫败了日军的进攻势头。

  4. 武汉会战(1938年6月-10月):中日双方在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展开的长时间大规模会战,虽然最终武汉失守,但消耗了日军大量战斗力。

  5. 百团大战(1940年8月-12月):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对日军的全面进攻,打击了日军的交通线和据点。

  6. 长沙会战(1939年9月-1942年1月):中国军队在湖南长沙与日军进行了多次会战,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一步推进。

  7. 滇缅战役(1942年-1945年):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军作战,保障了滇缅公路的畅通,支援了国内的抗战。

这些战役在抗战期间起到了关键作用,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抵抗精神。

4. 抗战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是什么?

抗战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深远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民族觉醒与团结:抗战期间,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,共同抵御外来侵略,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。

  2. 政治格局变化:抗战结束后,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削弱,共产党在战争中的表现赢得了广泛支持,为后来的国共内战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
  3. 国际地位提升: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,抗战胜利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显著提升,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。

  4. 经济与社会影响:抗战期间,中国经济遭受严重破坏,但也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,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区域分布。

  5. 文化影响:抗战激发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,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6. 军事现代化:抗战促使中国军队在装备、战术和战略上进行现代化改革,为后来的军事发展积累了经验。

总的来说,抗战不仅是一场保卫国家独立的战争,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,对中国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。

5. 抗战期间的国际援助有哪些?

抗战期间,中国得到了多国的国际援助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苏联援助:苏联在抗战初期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,包括战斗机、坦克、大炮和弹药等。此外,苏联还派遣了军事顾问和飞行员直接参与战斗。

  2. 美国援助:美国通过《租借法案》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和民用物资,包括飞机、武器、车辆和医疗用品等。美国还派遣了“飞虎队”来华支援中国的空中作战。

  3. 英国援助:英国在抗战期间也提供了部分军事援助,尤其是在缅甸战役中与中国军队合作,共同对抗日本侵略。

  4. 国际红十字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:这些组织在抗战期间提供了大量的人道主义援助,包括医疗物资、食品和药品等,帮助中国军民应对战争带来的苦难。

这些国际援助在抗战期间对中国的抵抗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,帮助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。

6. 抗战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?

抗战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。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。随后,9月2日,日本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“密苏里号”上正式签署投降书,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结束。在中国,9月3日被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。

7. 抗战期间的中国社会状况如何?

抗战期间的中国社会状况极为复杂和艰难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,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变化。以下是几个关键方面:

  1. 经济困境:战争导致大量工厂、农田和基础设施被毁,经济生产受到严重打击。通货膨胀加剧,物价飞涨,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。

  2. 人口迁移:为了躲避战火,大量人口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迁移,形成了大规模的难民潮。这些难民在迁徙过程中面临饥饿、疾病和死亡的威胁。

  3. 社会秩序混乱:战争导致社会秩序混乱,治安恶化,犯罪率上升。许多地方出现了土匪和盗贼,民众生活安全难以保障。

  4. 教育和文化:许多学校和文教机构被迫迁移或关闭,教育中断,文化事业受到严重打击。然而,也有许多知识分子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教育和文化活动,传播抗日思想。

  5. 民族团结与抗争:抗战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,各阶层、各党派、各民族团结一致,共同抵抗日本侵略。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。

  6. 国际援助:中国在抗战期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,特别是来自美国、苏联等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,对中国的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总的来说,抗战期间的中国社会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,展现了顽强的抗争精神和民族团结的力量,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。

8. 抗战与二战的关系是什么?

抗战,即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,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,而二战通常认为是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的。然而,中国的抗战实际上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已经局部开始,到1937年全面爆发。中国的抗战牵制了大量日本军力,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。二战期间,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,与其他盟国共同对抗轴心国。因此,抗战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,也是二战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。

9.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如何?

抗战胜利后,中国局势复杂且动荡。以下是几个关键点:

  1. 国共矛盾加剧: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迅速升级,双方在战后重建和政治权力分配上的分歧日益加深。

  2. 内战爆发:1946年,国共内战全面爆发,双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激烈战斗,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破坏。

  3. 经济困境:长期的战争使中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,通货膨胀、物资短缺和失业问题普遍存在。

  4. 国际影响:美国、苏联等大国在中国问题上展开博弈,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。

  5. 民众生活艰难:普通民众在战乱和经济困境中艰难求生,社会秩序混乱,民生问题突出。

总的来说,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,最终导致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。

10. 抗战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是什么?

抗战对中华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首先,抗战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精神,不同阶层、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在共同抵抗外敌的过程中,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。其次,抗战增强了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,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抵御外侮、保卫国家。此外,抗战也促进了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,推动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进程。最后,抗战中的英雄事迹和牺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,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