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25日 06:20修改
例句
1.矿主对矿上生产安全坐视不顾,最终酿成了大祸。
2.我们应该及时制止不文明的行为,不能坐视不管。
1. 坐着观看。
引
1. 坐视青苔满,卧对锦筵空。
南朝 宋
《代陈思王京洛篇》
鲍照
2. 卧看盗取毡,坐视麦漂雨。
宋
《徐大正闲轩》诗
苏轼
2. 谓袖手旁观,对该管的事故意不管或漠不关心。
引
1. 吾家积钱列屋,坐视乡党之困与官吏之负罪,而晏然不顾,于心安乎?
宋
《谐史》
沈
2. 以有疏财仗义之张大公在,受人之托,必能终人之事,未有坐视不顾,而致其剪发者也。
清
《闲情偶寄·词曲·结构》
李渔
3. 照昨日的国际情势看来,各关系国家似乎也不能再坐视了。
《羽书集·巩固反侵略的战线》
郭沫若
拼音:zuò shì
词性:动词
解释:指对某事不采取行动,只是在一旁看着,通常带有消极或不作为的意味。
例句:面对朋友的困难,他选择了坐视不理,这让大家都感到失望。
近义词:旁观、漠视
反义词:干预、插手
坐视是指对某件事情采取不干预、不采取行动的态度,通常带有旁观或不关心的意味。这个词常用于描述在面对问题或困难时,选择不作为或漠不关心的行为。
在日常生活中,“坐视”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行为:
冷漠旁观:在他人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,选择不采取任何行动,只是在一旁观看。
不作为:面对问题或冲突时,明明有能力干预或解决,却选择袖手旁观。
逃避责任:在需要承担责任的场合,选择回避或推卸责任,不去积极应对。
忽视问题:对身边发生的问题或不良现象视而不见,不去关注或解决。
这种行为往往反映出一种消极的态度,可能会导致问题的恶化或他人受到不必要的伤害。
坐视和忽视都涉及对某事的关注或行动不足,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。
坐视:通常指明知某事正在进行或发生,却故意不采取行动,带有一种被动或冷漠的态度。例如,“他坐视问题恶化而不采取任何措施。”
忽视:指无意识地或不注意地忽略了某事,可能是由于疏忽或不重视。例如,“他忽视了细节,导致项目出现了问题。”
简而言之,坐视强调故意不作为,而忽视则强调无意识的忽略。
在法律上,坐视可能涉及不作为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,具体取决于情境和法律规定。例如,在某些国家,法律可能要求公民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帮助,未能履行这一义务可能被视为违法行为。
在道德上,坐视通常被视为缺乏同情心或责任感的表现。社会普遍期望人们在他人在危难时伸出援手,未能这样做可能导致道德谴责,影响个人声誉和人际关系。
总之,坐视可能带来法律和道德上的双重后果,具体影响取决于情境和所在社会的法律及道德标准。
要避免在关键时刻坐视不理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
提前准备:在关键事件发生前,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应对策略,确保你知道如何行动。
保持冷静: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,理性分析情况,避免因情绪波动而犹豫不决。
明确责任: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,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,从而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。
快速决策:培养快速决策的能力,在关键时刻迅速做出判断并付诸行动。
团队协作:如果是团队任务,确保成员之间沟通顺畅,互相支持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责任推诿而延误行动。
反思与改进:在事件结束后,反思自己的表现,找出不足之处,并在未来类似情境中加以改进。
通过这些方法,你可以在关键时刻更加果断和有效地采取行动,避免坐视不理。
在不同文化中,“坐视”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是一些主要文化背景下的差异:
西方文化:在西方,尤其是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,坐视往往被视为一种消极行为,甚至可能被批评为冷漠或不负责任。人们通常鼓励主动介入和解决问题,强调个人责任和行动力。
东方文化:在一些东方文化中,如中国和日本,坐视可能被视为一种审慎和智慧的表现。这些文化强调集体和谐与长远考虑,有时选择不立即介入是为了避免冲突或给他人留面子。坐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等待时机或观察局势的策略。
非洲文化:在许多非洲社区,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非常重要。坐视可能会被看作是对社区责任的忽视,因为在这些文化中,个人行为往往与社区福祉紧密相关。因此,坐视通常不被接受,人们更倾向于集体行动和互助。
中东文化:在中东地区,宗教和家族价值观对行为规范有重要影响。坐视可能会被视为对家族或宗教义务的忽视,特别是在涉及家族荣誉或宗教道德的情况下。人们通常期待在关键时刻采取行动,以维护家族或宗教的尊严。
总的来说,坐视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差异主要源于价值观、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的不同。在个人主义文化中,坐视往往被负面看待,而在强调集体和谐和长远考虑的文化中,坐视可能被视为一种智慧或策略。
在心理学上,”坐视”通常指的是一种被动或冷漠的态度,即个体在面对问题或他人的困境时,选择不采取行动或不介入。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多种心理因素,如恐惧、无力感、责任感缺失或对结果的漠不关心。在某些情况下,坐视可能是由于个体感到无法改变现状,或者担心介入会带来负面后果。此外,坐视也可能与社会心理学中的“旁观者效应”相关,即在群体中,个体更倾向于认为他人会采取行动,从而导致自己选择不做任何反应。
在团队合作中,坐视(即不积极参与或忽视问题)可能会产生以下负面影响:
效率降低:团队成员的坐视态度会导致任务进展缓慢,影响整体工作效率。
士气下降:其他成员可能会因为需要承担更多责任而感到不满,导致团队士气下降。
信任缺失:坐视行为可能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减少,影响合作氛围。
问题积累:忽视问题会导致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,最终可能难以解决。
创新受阻:缺乏积极参与会减少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机会。
为了避免这些负面影响,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,及时沟通,并共同解决问题。
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“坐视”案例,通常指在面对危机或冲突时,某些国家或势力选择不采取行动或保持中立。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:
慕尼黑协定(1938年):在德国纳粹政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下,英法两国选择妥协,签署了《慕尼黑协定》,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。这一事件被视为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,最终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。
西班牙内战(1936-1939年):在西班牙内战期间,许多欧洲国家如英国和法国选择不干预,尽管法西斯势力在西班牙崛起。这种“不干涉”政策被认为是助长了佛朗哥的胜利。
卢旺达大屠杀(1994年):在卢旺达大屠杀期间,国际社会在初期选择了袖手旁观,导致数十万人在短时间内被杀害。联合国和主要大国未能及时采取行动,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污点。
叙利亚内战(2011年至今):在叙利亚内战期间,国际社会对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冲突采取了不同的态度,许多国家选择不直接干预,导致冲突持续多年,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。
这些案例展示了“坐视”政策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,通常被视为国际关系中的失败或失策。
坐视在社会问题中通常指的是对问题采取消极或不作为的态度。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恶化,因为缺乏主动干预或解决方案的推动。坐视可能源于多种原因,如对问题的忽视、无力感、恐惧或对后果的漠不关心。在社会问题中,坐视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还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公和矛盾。因此,积极的参与和行动对于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