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27日 00:10修改
例句
1.他虽然须眉皆白,但是面色红润、精神抖擞。
例句
1.在练兵场上,巾帼不让须眉,无论射击、拼刺还是投弹,女兵都敢和男兵一决高下。
1. 胡须和眉毛。
引
1. 有君子白皙,鬒须眉,甚口。
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
2. 故人心譬如盘水,正错而勿动,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,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。
《荀子·解蔽》
3. 张公一生江海客,身长九尺须眉苍。
唐
《洗兵马》诗
杜甫
4. 像帝之真,理别须麋。
明
《玄狱太和山赋》
王世贞
5. 迄今诵其言,犹觉须眉间勃勃有生气焉。
《花月痕》第五一回
2. 男子代称。
引
1. 帅府前军士居民,都来看宋军中人物,内中早恼怒了一个真正有男子气的须眉丈夫。
《水浒传》第一〇八回
2. 莫非他,不是须眉是女人。
《再生缘》第六回
3. 三太太是自命为不让须眉的,相貌也长得有点男子气魄。
《践踏的喜悦》
罗洪
拼音:xū méi
词性:名词
解释:原指胡须和眉毛,后来常用来借指男子,尤指成年男性。
例句:在古代,须眉男子常常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。
近义词:男子、男士
反义词:巾帼(指女子)
在古代文学中,”须眉”通常用来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和成熟稳重。具体来说,”须”指的是胡须,”眉”指的是眉毛,两者都是男性特征的重要标志。在古代社会,胡须和眉毛被认为是男性气质和威严的象征,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,男性留须被视为一种成熟和稳重的表现。因此,在文学作品中,提到”须眉”往往是为了突出男性的刚毅、智慧和责任感。例如,形容一位男性为”须眉男子”通常是赞美其具有男子汉的气概和担当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须眉”一词主要用于以下几个语境:
指代男性:这是最常见的用法,通常用来泛指男性。例如,“须眉不让巾帼”表示男性在某些方面不输给女性。
形容男子气概:用来形容男子汉的气质或风度。例如,“他是一个真正的须眉男子”。
文学或修辞:在文学作品中,有时用“须眉”来指代男性,带有一定的文雅或古典色彩。例如,“须眉浊物”在《红楼梦》中用来形容某些男性角色。
这些用法大多带有一定的正式或文学色彩,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较低。
“须眉”与”巾帼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女的典型称谓,分别指代男性和女性。这种对比在文化内涵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性别角色的固化:须眉象征着男性的刚强、果断和力量,而巾帼则代表着女性的温柔、贤淑和坚韧。这种对比反映了传统社会对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期待。
社会地位的差异:在古代中国,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支柱,而女性则被期待在家庭中扮演辅助角色。须眉与巾帼的对比也隐含着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。
文化符号的传承:须眉与巾帼作为文化符号,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。例如,须眉常与“英雄”、“豪杰”等形象相联系,而巾帼则与“贤妻良母”、“贞节烈女”等形象相关联。
文学艺术的表达: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中,须眉与巾帼的对比常常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,推动故事情节发展,反映了作者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态度。
现代反思与重构: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对性别角色的理解逐渐多元化。须眉与巾帼的对比在现代文化中也被重新审视和解读,以探讨性别平等和多样性的议题。
总的来说,须眉与巾帼的对比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,也反映了社会对男女不同期待和评价,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。
在古代诗词中,须眉常被用来象征男性的气质、品格或社会地位。以下是须眉的一些常见意象:
阳刚之气:须眉常被用来表现男性的刚强和力量,象征着阳刚之美和英勇之气。
成熟与威严:须眉常被视为成熟男性的标志,象征着稳重、威严和权威。
忠贞与节操:在一些诗词中,须眉被用来象征男性的忠贞和节操,表现出他们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。
文采与风度:须眉也被用来形容文人的风度和才华,表现出他们的儒雅和学识。
衰老与沧桑:在一些诗词中,须眉也被用来表现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,象征着衰老和经历的丰富。
这些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会根据主题和情感的需要而有所变化,但总体上,须眉在古代诗词中多与男性的气质、品格和社会角色紧密相关。
须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和领导力,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性别角色的定义逐渐多元化。现代社会中,须眉的性别象征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男性特质,而是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个人风格或审美表达。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,都可以通过留须或修饰眉毛来展现个性,而不必受限于性别刻板印象。这种演变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多样性和个人表达的包容性增强。